安全防溺水 不做孤泳者——文昌市树芳小学预防溺水安全知识教育
新闻来源:本站 时间:2023-03-30  打印本页


文昌市树芳小学预防溺水安全知识教育

春夏两季,海南的天气逐渐变得炎热起来,节假日的时候,有的同学可能会选择在家享受空调,有的同学会在树下纳凉,也有的同学可能会去游泳降温,但是,这伴随而来的是学生溺水事故的逐渐高发。

不是让大家不去游泳,游泳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但是安全意识和措施不能少,学习预防溺水知识,保护自身安全,家长朋友和孩子们一起来看看吧!

预防溺水小知识

一、预防溺水要知道

(一)预防溺水“六个不准”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

4.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6.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二)预防溺水“四个牢记”

1.天气再热,不到河塘去降温;

2.水景再美,不到水中去感受;

3.水性再好,没有保障别下水;

4.别人再劝,不用生命去逞能。

(三)预防溺水“四个知道”

家长们要意识到周末节假日安全风险,落实校外监管责任,对孩子的行踪做到“四知道”:

知去向、知同伴、知归时、知内容。

(四)家长要做到“有效看护”

1.不要私自下水游泳,家长时刻看护。

2.坚持让孩子穿高质量的浮身物。

3.要求孩子下水前活动身体,避免出现抽筋等现象。

4.在水中不要喂孩子吃东西,有可能被呛住。

5.教育孩子不在水中互相嬉闹,防止呛水窒息。

6.教孩子学习游泳,并学习心肺复苏等技能。

7.不到不熟悉、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8.不熟悉水性、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擅自下水施救。

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最容易发生溺水的场景和原因

4岁以下: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比如室内的水缸、浴盆甚至脸盆等;

5-9岁:户外的水渠、池塘和水库等;

10岁以上:孩子活动范围更大,主要为池塘、江河湖海、水库等。

有时候,甚至是工地上不起眼的一个小水洼,也会造成儿童溺亡事故的发生。


(一)导致溺水的常见原因

1.不了解水性,对自己的体力和游泳能力缺乏正确估计,进入水中便可能导致溺水。

2.即使是习水性的人,由于未做充分准备活动,下水后突然遭受冷水的刺激,或者游泳的时间过长,体内的二氧化碳丧失过多等原因也会在水下出现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

3.安全意识淡薄,在非开放的水域游泳,四肢可能会被水底的水草缠绕而导致下沉,或者陷入泥沙而失去控制能力。

4.在水中互相嬉戏、打闹,发生意外后惊慌失措,导致溺水。

5.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贫血、癫痫及其他慢性病的人,可能在游泳中因冷水的刺激而引起旧病复发,从而导致溺水。

三、准备充足,预防溺水

一般发生溺水的地点通常在:水库、水坑、池塘、河流、溪边、海边等场所。在溺水者当中,有的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有的是一些会游泳、水性好的人。

(一)野外水域为什么危险

1.野外水域的未知因素多,游泳者往往对所在水域情况并不了解,有些水域看似平静,但水下经常会有漩涡、暗流,容易发生意外。

2.野外人员稀少,一旦出现体力不支等意外情况,很难在第一时间被施救。

3.野外水质污染也比较多,游泳难免会喝水,对身体难免有害处,有过敏体质的人也不适宜到这样的水域游泳。

(二)选择正规的游泳场地

想要游泳时,请选择正规的游泳馆、游泳池,确保有专门的救生员和救生器具,家长做到有效看护,可以有效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

(三)游泳运动前的三忌

1.忌剧烈运动后游泳

剧烈运动后马上游泳,会使心脏负担加重。体温急剧下降,使得抵抗力减弱,易引起感冒、咽喉炎等病症。

2.忌空腹

空腹游泳容易引起低血糖,使游泳者发生头昏乏力甚至昏厥等意外情况。

3.忌饱腹

刚吃完东西,血液集中在胃部,此时游泳会使全身的血液强行流回四肢,引起胃部的血液减少,从而造成食物消化不良,出现“岔气”、“胃痛”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四)游泳运动前的三宜

1.宜选择体积小、易消化的食物

在游泳前1~1.5小时内禁食,可适当吃点巧克力等补充能量,稳定血糖水平,使身体保持良好状态。在游泳结束后选择吃些鸡蛋、牛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和补充一些钠、钙、磷含量高的食物,有助于恢复体力和保持运动减肥的效果。

2.宜适当补水

游泳会使身体流失水分。游泳者在水中身体湿润,运动使身体中度出汗却不容易感到口渴,体内水分的流失往往感觉不到。下水前应适当补水,以防止身体脱水。

3.宜做好准备活动

恒温泳池水温在28度左右,温度比体温低,因此

下水前必须做好热身活动和泳前准备

,可以适当用少量冷水均匀地浇洒身体,或者在池边提前用凉水把四肢及胸腹背部擦湿,这是为了让身体逐渐适应水中温度,让身体尽快地适应泳池内较低的水温,避免游泳动作变形,并且可以预防手脚抽筋等身体不适。

四、关于溺水常见的认识误区

1.溺水发生时孩子会拼命拍水或大声呼救?

发生溺水时,口鼻呛了水,可能已经无法发声和呼吸,不一定能拼命拍水或大喊,甚至可能是站在水中或者低头在水下不动。

2.会游泳就不会发生溺水?

游泳过程中呛水、抽筋、过度疲劳,或者在野外水域被水草缠住腿脚,遇到水中漩涡、暗河,以及遭遇风浪等,都会导致溺水。

3.戴着游泳圈和充气玩具就不会发生溺水?

游泳圈和充气玩具都不是专业的漂浮装备,只是帮助人暂时浮在水面的辅助工具。当水流发生变化,游泳圈和充气玩具在水的推动下很可能突然发生翻转,或是漏气,甚至孩子自己没有抓住等,都有可能发生溺水。

4.有管理员和救生员就不会发生溺水?

游泳和戏水场所的管理员及救生员的主要职责是现场管理和维护秩序,但是他们无法做到专门时时盯着每个孩子的状况。因此家长朋友要记住,时时有效看护水中的孩子,是家长的责任。

5.会游泳就能下水救人?

水中救人是一项专业性工作,需要强健的体力、良好的水性和专业的训练,普通人贸然下水很容易发生体力不支、四肢痉挛,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或者由于缺乏经验,被溺水者抓住手脚沉入水底。

五、遇到溺水时如何自救和施救

(一)溺水时如何自救?

1.镇定第一

尽量保持冷静,不将手举过头顶,不拼命挣扎,放松全身,去除重物。

2.仰泳露鼻

屏住呼吸,头向后仰,面部向上,使口鼻露出水面。

3.深吸浅呼

呼吸时注意吸气要深、呼气要浅,双手和双腿有规律地拂水,如遇漂浮物一定要抓紧,同时向周围求救。遇人营救,积极配合,切勿惊慌抓抱救援者。

(二)遇到溺水者如何施救?

1.发现有人溺水,要大声呼叫,尽量呼喊更多人来帮助,同时拨打110报警,并联系120急救人员;

2.不要直接跳下水或手拉手施救,避免造成连环溺水;

3.寻找救生圈、木板、竹竿、树枝等抛向溺水者,救人时要趴在地上降低重心,避免被拉入水中;

4.未成年人不要直接下水施救,成年人没有专业的救援技巧也不可贸然下水。

(三)对溺水者的急救方法

在加强预防的同时,家长及监护人也要掌握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意外发生后,救人刻不容缓,以下八点要知道:

1.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准确告知位置;

2.救援时最好从背部将落水者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3.让溺水者头朝下,撬开其牙齿,清除口鼻堵塞物;

4.救人者半跪,顶住溺水者的腹部,让溺水者头朝下,拍背,倒出呼吸道内积水。

5.对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刚刚停止的溺水者,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

6.现场有医疗条件,可对溺水者注射强心药物及吸氧。条件不足的,用手或针刺溺水者的人中等穴位;

7.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要尽早脱下,湿漉漉的外套会带走身体热能,产生低温伤害;

8.仍未脱离危险的溺水者,应尽快送往医疗单位继续进行复苏处理及预防性治疗。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保障孩子健康成长,关爱孩子的生命,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忧患意识,重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与监护,在孩子的心中筑起一道安全防线,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树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