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促教 共话成长——文昌市树芳小学第三周语文组教研活动
新闻来源:本站 时间:2025-09-19  打印本页

为深化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9月16日上午语文组开展了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例研讨活动,老师们以课为媒,在思维碰撞中探寻教学新路径。

一年级聚焦《日月山川》,依托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例,形成以下成果:

一、识字写字:紧扣“日、月、山、川”象形字特征,通过平台“字-实物图”对照资源,结合“横平竖直”书写要求(如“日”竖画对中线、“山”中竖最长),落实识字写字目标。

二、朗读积累:借助平台画面资源,引导学生轻快读准字音,通过“看图说词”“词语接龙”巩固积累。

三、语言运用:设计“我看到了____”句式训练,结合平台互动资源提升表达能力。

本次研讨为低年级象形字教学提供了“资源具象化+环节趣味化”的实操范式。

二年级围绕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例,聚焦“四季田园”类课文教学,提炼核心成果如下:

一、情境导入优化

借助平台的四季田园风光图、农忙视频等资源,解决二年级学生对农村生活的认知陌生感。通过“春天嫩苗、夏天稻田”等直观画面,快速建立学生的场景代入感,为课文理解奠基。

二、具象化教学策略

针对“四季”抽象概念,依托课例中“嫩柳的芽”“蝉鸣的浪”等细节,引导学生从“可看、可听、可触”的意象出发,跳出“季节冷暖”的浅层认知,建立对四季特征的具体联想。

三、感官描写示范

课例融入视觉(嫩柳、落叶黄)、听觉(蝉鸣)、触觉(飘雪的凉)等感官描写,为写作教学铺垫方法——让学生明白“写四季不必只说‘美’,把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会更生动”。

本次研讨通过智慧平台资源与教学策略的结合,为低段语文“写景状物类”课文教学提供了“情境具象化+感官立体化”的实操路径。

三年级教研活动围绕《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依托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课例,从资源整合、教学策略、素养落实三个维度展开深度研讨,总结如下:

一、活动开展实况

教研团队集中观看平台课例,围绕“如何借助智慧资源还原课文写景画面”“怎样引导学生体悟文字中的情感”等核心问题,结合课例细节与自身教学经验,开展了多轮交流碰撞。

二、课例研讨核心成果

(一)智慧资源运用亮点

课例充分利用平台的实景视频、配乐范读、互动习题等资源。

用“秋日梧桐叶铺满水泥道”的实景视频,直观呈现课文场景,帮助学生理解“金色巴掌”的比喻妙处;

借助平台的“段落配乐范读”功能,引导学生在听觉体验中感受文字的韵律美,体会作者对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通过“叠词填空”“画面描述”等互动习题,强化学生对“湿漉漉、亮晶晶”等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二)教学策略优化方向

画面感知层:可借鉴课例“实景资源+想象拓展”的模式,先让学生观察平台中的梧桐叶实景图,再引导其结合课文文字想象“每一片落叶的姿态”,逐步建立“文字-画面”的关联。

语言赏析层:聚焦“比喻修辞”与“叠词运用”,可设计“平台资源对比”活动(如将课文比喻句与平台中的其他写景比喻句对比赏析),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

情感体悟层:结合平台中“作者创作背景”类资源,引导学生理解“平凡水泥道在作者眼中的诗意”,进而体会“热爱生活、发现美的情感”。

本次活动通过智慧教育平台课例的深度研讨,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也为语文教师运用智慧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

四年级备课组以第二单元《蝴蝶的家》为研讨目标

一、明确备课核心依据

紧扣教材要求:以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为核心目标,确保备课不偏离单元教学重点。

立足学生学情:针对学生“提问易停留在表面、缺乏多角度思考意识”的普遍问题,将解决该学情痛点作为备课的重要导向。

二、开展具体备课活动

共同研习教学资源:全体四年级语文教师集中观看智慧中小学平台上的《蝴蝶的家》教学课例,统一对课文教学内容、设计思路的认知基础。

聚焦关键维度研讨:围绕三大核心话题各抒己见,包括“如何设定符合单元要求与学生水平的课文教学目标”“怎样设计教学流程能逐步引导学生多角度提问”“可采用哪些具体方法帮助学生突破提问表面化的问题”。

三、形成最终备课成果

优化整合方案:结合所有教师的讨论意见,对初步教学思路进行调整、完善,解决研讨中发现的流程衔接、方法适配等问题。

确定统一预案:最终形成一套统一的《蝴蝶的家》教学活动预案,为后续课堂教学中“多角度提问”策略的有效落实提供清晰方案。

五年级集中研讨:聚焦文本,深挖“平凡中的美”

一、教研活动伊始,老师们围坐在一起,针对五年级上册《搭石》一课展开深度研讨。大家紧扣“平凡中的美”这一核心,从文本细节入手。

抓“摆、换、走、让”等动词,剖析乡亲们的默契与善意;

品“协调有序”“俯下身子”等场景,让抽象的“人性美”具象化;

掘“搭石”的精神象征,理解其“为他人着想”的深层内涵。

二、线上课例学习:借力平台,汲取优质教学智慧

老师们共同观看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搭石》的课例视频,从优秀课堂中汲取养分。

学习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乡间小溪、石块的实景素材,自然引入“搭石”概念,激发学生探究欲;

借鉴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角色扮演“走搭石”,在体验中理解“协调有序”的画面感;

思考生活联结法:如何让学生从“搭石”延伸到生活中的互助行为,让文本美德落地生根。

三、群内智慧碰撞:线上线下联动,拓宽教研维度

曾文茹老师分享听课感悟:“课堂上的互动分享格外动人,同学们结合生活说身边的‘搭石精神’,让课文里的美德落地生根。”

陈漫老师提出教学建议:从情境导入到细节品读,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吴金燕老师强调备课要“以读促悟”,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发现平凡举动中的温暖。

教研总结:深耕课堂,让语文教学更具温度。

一、个人初步备课阶段

六年级教师依课标、结合本班学情(传统玩具认知、动手与阅读能力),参考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竹节人》相关资源,独立撰写教案,并梳理出“制作讲解复杂、文化拓展内容不符学生兴趣”等困惑。

二、年级组集体备课阶段(线上+线下)

六年级全体教师依托平台共享资源、研讨优化《竹节人》教学设计。

1.聚焦“适配性”:研讨课例与课标、学情的契合点,用课例经验解决资源脱节问题,如选简化制作微课、换贴合兴趣的拓展内容。

2.落脚“转化力”:深挖课例设计逻辑与资源技巧,结合本班学情调整环节,避免照搬,如为不同能力班级增减任务、拆解文本梳理步骤。

3.指向“高效性”:对比不同课例,提炼可复用策略,如视频导入、结合制作经历理解文本,提升课堂效率。

此次教研活动,老师们在“集中研讨+线上学习+群内交流”的模式中,对“如何以文育人”“如何让语文知识与生活接轨”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未来,语文组将继续以研为帆,以教为桨,在深耕课堂的路上不断探索,让语文教学既有知识的厚度,更有育人的温度。

供图:各年级备课组长

供稿:李文妹

审核:云   笛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树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