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开学在即
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和同学们
上好安全第一课
健康迎接新学期
确保新学期安全有序开启吧
交通安全
1.家长和孩子要关注天气预报及安全预警信息,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应急技能,出行前采取必要防范措施。
2.孩子外出时,家长要知晓去向、内容、同伴和返回时间,加强安全提醒。
3.教育孩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不在行走或骑行时看手机、听音乐,不闯红灯,不翻越交通隔离栏。
4.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得骑自行车上路,不满16周岁不得骑电动车上路,不满18周岁不得驾驶机动车。
5.不搭乘无载人资质或者超员超载的交通工具,不乘坐无客运资质的车辆,远离重载、超载货车和客运汽车。
消防安全
春季风干物燥,是火灾高发期,孩子的防火安全意识一定要提高,以免造成意外,发生火灾。
1.家长切莫放松对孩子的监护管理,不要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要将家里的打火机和火柴等物品放置在高处。
2.孩子使用明火,一定要在大人的看护下进行。
3.注意各类取暖设备的使用安全,严禁使用易引发事故的各类电器。
4.教育孩子不要在山岗野外玩火,以防引起山林大火。
防溺水安全
教育孩子始终做到“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严禁孩子去水库、河流、湖泊、池塘等野外水域玩耍。孩子外出时,家长要做到“四知道”:知去向、知内容、知同伴、知归时。
网络安全
1.家长要提醒孩子不随意透露家庭住址、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不轻信陌生人的言论。
2.家长要提醒孩子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连接来历不明的wifi网络,不随意扫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输入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认真核对网络域名。
3.家长要教育孩子接到陌生恐吓电话和骚扰短信时,第一时间告知家长,自己无法处置的事情积极与家人沟通商量,避免上当被骗。
4.防电诈记住8个“凡是”。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凡是通知中奖要你先交钱、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汇款转账、凡是电话中索要银行卡信息和验证码、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凡是自称领导要求汇款、凡是陌生网站要登记银行卡信息,都是诈骗。
食品安全
1.食物存放妥当: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当天做的饭菜当天食用完,剩菜放冰箱内。
2.注意食物卫生:洗干净蔬菜水果,清洗干净谷物,避免食用农药残留。
3.不食用霉变食物:如谷物产生黄曲霉毒素,避免出现肝脏损害。
4.避免食用有毒食物:避免食用毒蘑菇、发芽土豆等有毒食物,不要食用不认识或不确定是否有毒的食物。
5.不吃“三无”食品,不吃未清洗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少吃高盐、高糖、油炸、熏制食品。
家长要提醒孩子不要攀爬阳台,不要伸手去拿阳台外面的东西或在阳台和楼下的小朋友打招呼,不要倚靠外露的阳台、栏杆,不要盲目模仿影视剧、动画片中的飞天勇士危险动作。
椅子扶手、沙发缝隙、阳台防盗窗、围墙缝等地方容易卡头,应当注意。如果一旦卡住不要惊慌挣扎,应采取办法保证身体不悬空,并进行求助;如果手指、脚趾被螺丝帽、锁孔、戒指、钥匙环等物品卡住,不要用力拉扯,避免受伤,可以尝试用食用油、肥皂水等润滑,慢慢取下,如不能自行取出,要立即求助大人或报警求助。
冬春季流感等传染病多发,假期里,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多,请家长与孩子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
全体师生员工要落实健康第一责任人责任,外出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坚持每日锻炼,养成勤洗手、常通风、定期清洁消毒的好习惯,提升自我防护的水平。
每日健康监测,如孩子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立即佩戴口罩让家长带着乘坐私家车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
家长要多关注孩子,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与老师、学校的沟通和联系;对孩子进行防欺凌教育,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加强对孩子的法治意识教育,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引导孩子遇到欺凌要第一时间告知老师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以暴制暴。遇到学生欺凌我们应该这样做:
1.保持镇定。
2.求救,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可以试着通过警示性的语言击退对方,或者通过有策略的谈话和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但是不要去激怒对方。
4.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5.不管遭遇了怎样的恐吓,都要告诉家长,不要自己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1.不轻易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收陌生人给的礼物,不搭陌生人的便车,小恩小惠的背后可能藏着一把利刃。
2.家长要教育孩子不把家庭信息告诉陌生人,被陌生人强迫带走时大声呼救并跑向人群密集处,与家人走散时应留在原地不动或向警察求助。
3.家长要教育孩子熟知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及家长的姓名、电话、单位,遇到意外会求助,会表达清楚。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
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1.上下课时,不要拥挤、打闹或做恐吓同学的恶作剧,以防拥挤踩踏事故发生。
2.课间运动不要太剧烈,不要追逐打闹,避免撞伤或摔伤,要做到文明休息,保持课堂精力旺盛。
3.正确使用体育设施,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不要在秋千、双杠等设施上做危险动作,避免摔伤。
4.课间不要玩耍小刀、棍子等会伤及自己和他人的利物或玩具,更不能把管制刀具带入校园。
5.课间休息时,严禁学生私自外出,如果是看病等特殊情况,必须经班主任老师同意并出具请假条,家长到校接回。
6.上厕所时不要慌张、拥挤,防止摔伤或发生拥挤踩踏事故。
7.课间同学之间如果发生纠纷,要及时报告班主任或值日教师,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发生打架斗殴事件,造成不良后果。
时光恰好,暖春相见
新学期的旅程即将开启
让我们携起手来密切家校配合
做最美的守护人
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树芳小学